首页 资讯 正文

快来!漳州多了个“新”夜市

体育正文 217 0

快来!漳州多了个“新”夜市

快来!漳州多了个“新”夜市

《福建日报》2025年7月4日第07版(bǎn) 在(zài)漳州芗城区丹霞路与新(xīn)浦路交会处,一条静谧(jìngmì)的内河蜿蜒流淌,两岸树影摇曳,古庙错落有致。这里,正是拥有“日集千帆、商肆遍立”辉煌过往的浦头港。 浦头港(pǔtóugǎng)位于九龙江西溪故道,曾是漳州府(fǔ)东郊的水运枢纽。尤其在明清时期,随着月港、厦门港的兴起,浦头港逐渐崛起为漳州府的主要港口,成为民船商艘的停泊地之一。浦头港的兴盛,带动了周边五里地带的发展(fāzhǎn),使之从一片荒浦蜕变(tuìbiàn)为商贸繁华之地。 如今,浦头港已不再有昔日(xīrì)千帆竞发的喧嚣,但港畔(pàn)的庙宇、碑刻仍无声讲述着一港连通四海的往事。 古漳州进出的咽喉要(yào)道 近日,记者从(cóng)丹霞中路拐进一条幽静的小巷,几分钟便来到了浦头港定潮楼古码头。站在楼前,蜿蜒(wānyán)的浦头港河道尽收眼底。如今的浦头港,河岸(héàn)已经用整齐(zhěngqí)的石块砌成,河道宽度约30米,两岸的建筑鳞次栉比,业态丰富多样。 “以前的河道比现在大得多,有百余米宽且水深,航行的可(kě)都是五帆船。”提及浦头港,当地(dāngdì)群众无不感叹道。 浦头港位于西溪故道。据《芗城区志》记载,浦头港岸东起城郊土坪村渡船头,西至西浦渡,长里许。“浦头港地势平坦,水域宽阔且深,背靠漳州(zhāngzhōu)府城。自明末清初由渡口逐渐发展(fāzhǎn)为市,成为连接内外的重要通道,是古(gǔ)漳州进出的咽喉要道。”闽南文化(wénhuà)研究院(yánjiūyuàn)副教授钟建华说。 西溪(xīxī)是九龙江最大的支流,全长172公里,流经南靖、芗城等地,在(zài)福河(fúhé)与北溪汇流,东流入海。西溪在西浦(xīpǔ)(诗浦)分流为诗浦溪和田里港。最初,诗浦溪为主流,其北向流至浦头溪、碧湖,环绕(huánrào)漳州城东南而过,通往月港、厦门。沿线分布着西浦渡、浦头渡、碧湖渡等渡口。 浦头渡即浦头大庙码头渡口。该庙里保存(bǎocún)着万历十年(shínián)(1582年)所刻《大庙码头》:“公议凡渡船在此停泊者,每日头摆渡布施(bùshī)钱四十文,二摆渡布施钱二十文,以为香火之费,不得违误。”由此可知,浦头渡此时已是商业性(shāngyèxìng)渡口。 到了清康熙五十六年(1717年),西溪暴发洪水(bàofāhóngshuǐ),导致其(qí)主干从田里港直东而去。西溪改道后,浦头港的水流受到一定影响,但仍具备(jùbèi)通航能力,码头依旧繁忙。 据钟建华分析,浦头溪中下游是(shì)通往月港、厦门的方向,也是最具有商业运输价值(jiàzhí)的河道。西溪改道并未造成该段河道的淤积,依然港阔水深,且民众注重对(duì)航道畅通的维护,让其持续发挥航运作用。 光绪版《漳州府志(fǔzhì)》记载(jìzǎi):“龙溪县浦头渡,在城东南(dōngnán)三里许,埠头甚大,厦门、海沧、石美、澳头、石码、海澄及各附近诸处具有渡船可至。” 定潮楼古码头,亦被誉为“鹭岛贾船(jiǎchuán)咸萃于斯,四方百货之所从出也”的繁忙码头。定潮楼,又名(yòumíng)文英楼,依港而(ér)筑,楼高两层。上层供奉妈祖与周仓,下层直通码头。其东面墙体的左右两侧,分别镌刻着(zhe)“观潮”和(hé)“问渡(wèndù)”字样。定潮楼管理员梁国荣介绍:“昔日自西而来的潮水可直达浦头港,而定潮楼下立有一块石碑,碑上刻录着不同时辰的潮汐时间,船家借此掌握潮水规律,确保航行安全。” 清康熙(qīngkāngxī)版《龙溪县志》记载:“外此,不桥而道者有(yǒu)横渡,不胫而至者有长渡(zhǎngdù)。横渡于镇门,于福河……而长渡之舟会(zhīzhōuhuì)于浦头,自近及远,靡所不至。此平政之大端、惠人之善道也。”又载:“是以城镇制市,而村落制墟。在城有东铺头市(府治(fǔzhì)东)……浦头市(东厢)……”此时(cǐshí)的浦头港已不是简单的渡口,而是发展为长渡的客货运大码头、繁华的街市。 清康熙二十三年(nián)(1684年),福建在(zài)厦门设立海关征口,石码作为厦门海关的(de)钱粮口岸,同时又(yòu)在浦头港(pǔtóugǎng)设税口,负责航道的日常稽查、征税。清代龙溪县衙为保障(bǎozhàng)浦头港商贾有序经营,打击欺行霸市,在浦头立下诸多政令。定潮楼遗存着乾隆元年(1736年)、道光五年(1825年)和光绪四年(1878年)龙溪正堂“禁取牙钱”和有关棉花交易、商贾纳税的禁示碑。浦头大庙同样存有清道光(qīngdàoguāng)十二年(1832年)《厦关税(guānshuì)行公启》碑,告示遵守“各港渡船募雇出海舵水驾驶,往来运载客货”之成约。 浦头港(pǔtóugǎng)的命运与时代紧密交织。抗日战争初期,当局在主要河道设置水下障碍坝(bà),加速(jiāsù)了浦头港的淤积,使得大型船只无法驶入港内。此外,地头豪霸私设关卡,给浦头港的航运增加了搬卸、起驳的困难,使得船户对浦头港望而生畏,纷纷(fēnfēn)选择停泊他处。就这样,浦头港航运之(zhī)利尽失,最终无船停泊。 港口(gǎngkǒu)兴盛带来商贸繁荣 在明清时期,随着(suízhe)月港和厦门港的崛起,以九龙江为核心的广阔区域的海外(hǎiwài)贸易得到显著发展。与此同时,浦头港也迎来了繁荣,航运兴盛,商船络绎不绝,使得(shǐde)漳州城东门外至浦头的五里地带,由荒浦(huāngpǔ)变为铺栈林立的商业区。 作为漳州(zhāngzhōu)府城重要的内河码头(mǎtóu),浦头港北岸曾设有定潮楼码头、浦头大庙码头、探花码头以及(yǐjí)广兴码头。这些码头各具特色,功能分明(fēnmíng):定潮楼码头主要经营海鲜(hǎixiān)干货,浦头大庙码头专司客运,探花码头则以柴、米、布等货物为主,而广兴码头则专注于地瓜粉、面线、瓷器等商品的经营。 “浦头港不仅是漳州(zhāngzhōu)城的重要港口,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。南靖、龙溪等地的货物出海必须(bìxū)经过这里,通往(tōngwǎng)沿海口岸、台湾及东南亚地区。同时,沿海的鱼盐也由此入城。这使得浦头港成为漳州东部周边地区(zhōubiāndìqū)重要的商品物资集散中心(jísànzhōngxīn)。”芗城区政协文史办主任许江鸿(hóng)介绍,这四个码头与漳州府城东门街之间,南至(nánzhì)新行街,北至文化街,这一带便是历史上的“浦头市”。其间,盐鱼市(yúshì)、笼仔街、蛏仔街、米市、粉街、枕头街、柑仔市等街巷星罗棋布,设有米市、盐市、粉街、鱼市、果市等,甚至有些船只还从浦头溪进入喜心港通往教子桥、东湖,抵达(dǐdá)东门街。 跟随许江鸿的脚步,记者从漳州(zhāngzhōu)文昌门(漳州府东门(dōngmén))出发,向东行至东门街,即如今的新华东路。“明清时期,东门街是(jiēshì)出城通衢大道,外来的官员也由此进入漳州城,是漳州府最为繁华的商街之一,主营人参等药材,民间称(chēng)‘东门金’。”许江鸿说。 如今的东门街依然是城区繁华的商业街(shāngyèjiē),街景新颖,道路两旁商铺林立,主要经营服装、鞋类等各类(gèlèi)百货和餐饮小吃。 沿着新华东路走到尽头,穿过一条约50米长的人市路,转进新行街,眼前便(biàn)展现出古老的街景。继续前行(qiánxíng),穿过丹霞路,便可抵达盐鱼市,附近分布着笼仔街、蛏仔街等街巷(jiēxiàng)。沿途所见,多是红砖瓦厝。 “浦头港辖区(xiáqū)至今仍有大部分街巷名称保留下来。”许江鸿说,这些街巷旧时都是货物运转(yùnzhuàn)、商旅往来、商业(shāngyè)兴旺的闹区,形成繁荣的港口经济。 获利的商家纷纷捐资(juānzī)修庙,祈佑流年得利、财源广进。在定潮楼(cháolóu)清嘉庆十三年(1808年)《重修文英楼碑记》石碑上铭刻着的捐赠者中,商号占绝大多数,有顺美、顺源(shùnyuán)、庆芳、协兴、永顺(yǒngshùn)、长盛等100多个商号,可见浦头港商贸的繁荣。“旧时这里居住的基本(jīběn)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商户,鲜有居民。”梁国荣说。 昔日繁华喧嚣的码头(mǎtóu)街市,伴随着岁月的流转,逐渐归于沉寂,演变为宜居的居民区。唯有(wéiyǒu)古码头、古街巷、禁示碑……依然彰显着浦头港的辉煌过往。漫步在这些古街古巷之间,仿佛能听到昔日船只扬帆的声响、商贩的吆喝声,以及市井的喧嚣声,令人不禁沉醉于(chénzuìyú)那段(nàduàn)璀璨的历史之中(zhīzhōng)。 多元文化(wénhuà)交融荟萃之地 随着港口经济的蓬勃发展,浦头地区的文化也相应地兴盛(xīngshèng)起来(qǐlái),尤其是民间信仰文化。至今,浦头港北岸(běiàn)保留了(le)浦头大庙、定潮楼、霞东书院等19座宫庙,有着“大庙管十八庙门”的说法。妈祖、关帝等众多信仰在这里交织并盛行,寄托了航海者的平安祈愿,也是闽南多彩民间信仰的见证(jiànzhèng)。 “大庙管十八庙门”中的大庙即浦头大庙。该庙崇祀关帝,于清代(qīngdài)一跃(yīyuè)成为浦头港民间宫庙(gōngmiào)群的核心宫庙。这与清初“平台名将”蓝理将军有关。 蓝理生于漳浦县赤岭乡,青年时期曾与好友浪迹到浦头(pǔtóu)大庙(dàmiào),过着(zhe)“五人三条裤”的紧日子。后来,蓝理从军,在施琅将军麾下当先锋,在平定台澎战役中屡建奇功,官至福建提督。衣锦还乡后,蓝理出资(chūzī)修建浦头大庙,并题匾(tíbiǎn)“江汉以濯”,以表对关公的敬仰之意。此外,他还疏浚浦头港,拓建新(jiànxīn)行街,重建虎渡桥。蓝理的一系列“报恩”行为,不仅树立了浦头大庙的核心地位,也进一步促进了浦头港社会经济文化(wénhuà)的发展。后人感念其生前仁义,于浦头大庙立碑供奉。 浦头大(dà)庙里遗存的碑刻 在(zài)浦头大庙南侧300米处的霞东书院(文昌宫)也是浦头港的著名宫庙。庙始建于清前期,曾是蓝理的总兵府。清康熙年间,蓝理的同乡蔡世远(càishìyuǎn)出资修建作为(zuòwéi)修书讲学之地,后历经多次重修,成为漳州府城东厢的书院社学,传授(chuánshòu)儒学(rúxué)。庙内一方清道光元年(1821年)碑刻《重建霞东书院碑记》记载:“郡东文昌宫,故金浦(jīnpǔ)蓝总戎馆地。太傅蔡文勤公塑帝像祀焉,即邑志所载霞东书院也。” 祈保亭、增福祠、祥慈宫妈祖庙、合美宫王爷庙……尽管历经朝代更迭,浦头港的(de)众多宫庙依然香火鼎盛。浦头大庙关帝诞辰祭祀、“扒龙舟(lóngzhōu)”等各项信俗活动,进一步(jìnyíbù)强化了浦头港内部的文化认同。 今年端午节期间,浦头港龙舟飞驰,人声鼎沸,彩旗飘扬,鼓声震天。江面上,6支(zhī)队伍驾驭传统(chuántǒng)龙舟展开角逐,让沉寂的(de)古港焕发新的活力。 龙舟赛,是浦头港传承了600多年的(de)传统民俗活动。数百年来,参与竞渡的队伍一直都是渡船头土白白龙舟队(lóngzhōuduì)、土坪桂溪黑龙舟队、东岗祖庙红龙舟队、浦头文英楼黄龙舟队、港脚店上港口(gǎngkǒu)浅白龙舟队以及浦头大庙(dàmiào)青龙舟队,共计6支队伍、12艘龙舟。每年,这些队伍中会选出一支担任东道主,负责统筹(tǒngchóu)赛事的安排。 每到5月中下旬,宁静的(de)(de)浦头港便变得热闹非凡。“端午节前夕,经过选拔的男丁们组成队伍,在选定的吉日(jírì)将龙舟请入水中,随后各队便开始自行训练(xùnliàn),为端午节当天的龙舟竞渡做准备。”芗城区龙舟协会顾问林进海介绍。 端午期间,浦头港(pǔtóugǎng)龙舟飞驰。 在浦头港龙舟赛正式开始前,必须举行请船仪式。各(gè)龙舟队伍依次下水(xiàshuǐ),手持幡旗(qí),按照顺时针方向绕行三圈,随后上交旗帜。比赛结束后,各队伍还要请幡旗上船,沿着浦头港逆时针游江三趟辞别。“请船主要是为祈求风调雨顺、国泰民安、赛事平安。”林进(línjìn)海说。 “各队注意,预备!”一声令下(yīshēnglìngxià),伴随着激昂的鼓点节奏,划手(huàshǒu)们奋力挥动船桨,动作整齐划一,在水面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速度(sùdù)与力量的角逐。 浦头港的龙舟比较小。舟身长11米,中间宽1.4米,可容纳划手、打鼓、打锣、掌舵等20人;船头(chuántóu)、船身分别画有龙头、龙眼(lóngyǎn)和龙鳞,船尾(chuánwěi)两侧画有瓶、书、马鞍等图案(túàn),寓意顺风得利、合境平安等。 2000年(nián),浦头港河道改造,导致(dǎozhì)龙舟赛事停办。为弘扬龙舟文化,2006年5月,芗城区龙舟协会成立,并力促停办了(le)5年的龙舟赛恢复举办。如今,浦头港“扒龙舟”除了纪念民族英雄屈原外,也成为一项民众喜爱的体育健身(jiànshēn)娱乐活动。 近年来,漳州开展名城保护提升(tíshēng)计划,浦头港、新华东(岳口(yuèkǒu)段)、新行街等是漳州市历史文化名城(wénhuàmíngchéng)的重要(zhòngyào)组成部分,与漳州古城历史城区,东美历史文化街区,南山、湘桥历史文化风貌区共同构成漳州历史文化名城“一城六片”的保护格局。“无论从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,还是漳州城市的发展历程,抑或是民间信仰的历史演变,这座古港始终(shǐzhōng)承载(chéngzài)着开放包容、互利(hùlì)共赢的海丝精神,兼具代表性与启发性。”钟建华说。
快来!漳州多了个“新”夜市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